相对于朱元璋而言,朱标这个当大哥的才更像是爹。
长兄如父,再加上从老二到老五,基本上是跟在朱标**后面长大的。
所以就对他们愈发的关切,
而这一次,燕王朱棣前去执行的任务,也同样不简单。
虽没有之前去吴祯那里做事时凶险。
可是那边的众多海商,也同样不简单。
简单的话,就不可能准备闹出民乱了。
面对如此复杂的局面,朱标忍不住的为之忧虑。
生怕自己家四弟,会在这次的事儿上吃大亏。
虽然知道,依照四弟的能力,还有自己家父皇,给四弟派遣的兵马,给的权力等等。
这种可能性不大。
可等的时间一久,朱标心里还是忐忑。
正所谓关心则乱,说的就是朱标现在的这个状态。
“标儿,放心吧,没事儿。
老四这家伙能力强着呢。
这点事儿对他而言,不算什么大事。
老四肯定能把事情做得很好。
相对于朱标的担忧,朱元璋对此依旧是信心满满。
对于自己家这个四儿子的能力,那是一点都不虚。
毕竟,这可是永乐大帝,
八百个人就敢去打北平城的那种。
还能将之打下来。
这次的局面虽然复杂,但有自己给老四提供的情报,交代的办法,给的权限,还有给他的众多兵马。
倒也没那般凶险。
至少远比上一次,处理吴祯时安全。
纵观史书,就没见过这些富商们,造反能造成功的。
只要众多百姓别参与进去,这些海商,那就是一个个待宰的猪!
正如此担忧之时,有人一路前来。
送来了朱棣那边密报。
“标儿,来一起看看。
这肯定是你四弟送来的捷报!”
朱元璋乐哈哈的向太子朱标出声招呼。
其实不用朱元璋招呼,朱标也已经是来到了这边,准备和朱元璋一起看。
对于自己家四弟的事儿,这个时候朱标,是迫不及待的想要知道。
“哈哈,咋样标儿?
咱就说老四办事绝对让人放心。
不会出任何意外吧?”
常年批改奏章,早已让朱元璋练就了飞速阅读的能力。
朱标阅读东西的能力,同样不差。
很快就将这密报上的内容,给看了下来了。
朱元璋开怀大笑,对于自己家老四这次的表现,分外满意。
老四不愧是老四,没让自己失望,下手够狠。
朱标也长松了一口气,提起的心彻底放了下来。
“父皇,这样杀……是不是有些过了?”
犹豫一阵后,朱标望着朱元璋出声说道。
“标儿,一点都没过。
这样的人留他何用?
该杀就要狠狠的杀!
这些人,一个个都是**皮子!
你给他讲道理,用些仁慈手段,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想要他们听话,好好办事儿,多考虑考虑大明,考虑考虑百姓,是不可能的。
现在都敢闹出民乱的事,这个时候不把他们给狠狠的犁一遍,他们后面还不知道会闹腾出什么事情。
对于这样的人,唯有狠狠出击,把他们彻底的打碎打烂。
唯有死亡,才能让他们清醒,认识到他们的错误,认识到咱在这上面的决心。
让他们知道时代变了!
唯有如此,才能塑造出新的秩序!
让剩下的人,来遵守咱们定下的规矩。
治国,该心软的时候要心软,该强硬的时候,丝毫都不能放松。
咬着牙也要把事给做了。
多死一些人没什么问题。
只要别死到寻常百姓头上就行。
这些人,你看他们现在似乎比较惨。
可之前他们的日子,不知道过得有多逍遥。
又不知有多少人,被他们操控着生死。”
听到朱元璋所言,朱标点了点头。
“父皇,您说的这道理,孩儿都懂。
就是……就是孩儿有些时候,会多少有些于心不忍。”
朱元璋点了点头,拍拍朱标的肩膀。
“标儿,咱知道你是个心善的。
但心善归心善,不舒服归不舒服。
事情该做之时,可不能有任何的手软。
你对他们手软,那实则就是危害国家。
并且会有无数的人,因为你的一些手软。
会在今后丢掉性命。
这个时候杀了这些蛀虫,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能活下去。
不被他们所害。”
朱标点了点头,表示自己记下了。
“父皇,只是……这把这些人都给杀了。
组建国营企业,真的能把事情给做好。
不影响江南那边的百姓们正常生活吗?”
自己家父皇,这一次准备干的事很大。
把这么多行业进行国营,打破了朱标原有的认知。
人对于未知的新鲜东西,尤其是事关重大之时。
往往都会有着一些担忧和畏惧。
“放心吧标儿,不会有什么问题。”
相对于朱标而言,朱元璋很有信心。
毕竟他在现代生活过,见识过很多的东西。
也知道如此做的好处。
一个阶段,有一个阶段需要做的事儿。
一个阶段有一个阶段任务。
饭要一口一口的吃,路要一步一步的走。
他觉得,在如今的大明趁着这个机会,把这些造反的海商的资产收归国有,派人进行统一经营,是利大于弊的。
“不单是这些,今后标儿我们这里,还要把粮食,布匹这些关系国计民生的生意,都给握在手里面。
由国家来经营。
在各地建立粮食管理局,粮食管理所,今后各地百姓出售粮食,要向粮管局来出售。
要逐步取代私人粮商。
或许在建立起来各个粮食管理所后,可以允许一部分私人粮商存在。
但是规模却不能太大,更不能令他们操纵市场。
他们需要服从官府管理。
大量的粮食,要握在朝廷的手中。
同时,朝廷粮食的定价权这些,也都要握在朝廷手中。
防止遇到灾荒之年时,粮商趁机提价,把粮价弄得高到天上去。
囤积居奇,吃人命赚钱。
也防止粮食丰收之时,粮商们压低价钱去收粮。
把这些关于国计民生的基础生产资料,全部掌握在朝廷手中。
便能尽可能的稳定朝局。
只要能把这些给稳住,那天下想乱都乱不了!”
听到自己家父皇所说的这话,朱标又一次被惊到。
原本以为,在苏州杭州这些地方所进行的这些,只是时机到了这里。
海商们作死。
所以父皇就趁机做出这样的决断。
现在看来,不仅是这些地方。
父皇要把国营企业,推广到更多的行业,更多的地方。
尤其是粮食这些,更是如此。
不过却也明白,真按照自己父皇的设想。
真的能够把事办成了。
那事情才是最好不过。
对大明,是真的有利。
粮食是个大问题,关系到无数人的肚子。
而是自己家父皇所说的,到灾荒之年时,之前往往会有大量的粮商趁机囤积居奇,哪怕是饿死了人也一样无动于衷。
用粮食,把很多百姓的最后一点钱财给榨出来了。
对百姓敲骨吸髓,令百姓卖儿买女,也都是真实存在的。
真要如同父皇说的这般,今后把这事给办成了。
那今后这种情况,将会得到一个大大的缓解。
“父皇,要是这么做了,那今后又该如何防止,各地粮管所里面的人,守着这么多的粮食,就不会动手脚。
不会趁机倒卖。
又如何能防止这些人,不按照国家定的价格,来进行收购百姓的粮食。
或者是抬高价格出售?”
朱标的担心是很正确的,朱元璋很赞同自己家标儿的这些说法。
这些问题今后肯定会存在。
“贪墨者,还和现在一样,价值六十两以上剥皮揎草。
同时建立明确的监察制度,出台相应的律法。
鼓励人相互举报。
若是管理粮食的人,包括管理一切国营性质企业的人,犯下的罪查实之后。
可以受到一定的奖励。
这个奖励要设立的丰厚一点儿。
但同时,也要建立相应的诬告法。
有诬告的,查明之后同样进行严惩。
今后,或许也可以加大御史台的建设。
把御史台建到全国各地。
不仅各个地方的官府,要建立御史台的常规部门。
负责日常的监察地方,处理违纪官员。
在各个国营性质的企业,也都同样可以弄一个御史台机构。
由御史进行坐镇,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问题。
把监察给落实到位。
弄出相应的奖惩制度……”
朱元璋说出了,他在这上面的一些想法。
通过这些措施,自然不可能杜绝所有的贪污**。
保证不出问题。
朱元璋不会这样天真。
上辈子,自己连剥皮揎草这等手段用出来,也同样没有杀住贪污**。
只要有利益,只要有人,那这些事情就是不可避免的。
想要彻底杜绝,根本不可能。
但能通过这样的办法,绑住许多人的手脚,能尽可能的将之给做好。
那就是完全可以施行的。
听了自己的爹所说,朱标想了想。
“父皇,如此以来,那需要的官员可就多了。”
“确实多了,接下来需要增加官员了。
尽可能的选拔出更多合适的官员。”
朱元璋点了点头。
“那……父皇是准备重开科考?”
朱元璋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
面对较显得有些疑惑的朱标,朱元璋开口解释:
“标儿,科举肯定是要开的。
这是一个特别好的上升渠道。
咱停了科举,不可能说一直不开。
不开的话,为国选才可就不太好选。”
朱标对于自己家父皇的这个说法,很适合认同。
从察举制,到后来的九品中正制,再到察举和科举并存,一直到科举大兴。
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科举在选才任能上面没得说。
世家门阀由此而破碎。
士大夫阶层来到了上面。
只是……通过科举选**的士大夫阶层,也同样有着不少的毛病。
父皇把科举给停掉,就是因为兴致勃勃的父皇,以为通过科举能够弄到大量的人才为自己所用。
可结果选上来的,却多不堪大用。
父皇这才一怒之下停了科举。
用国子学培养人才,官员。
可这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科考才是正途。
只是……父皇又摇头是什么意思?
“科举肯定是要恢复的,这是很多底层百姓们,想要上升的一个重要渠道。
比起咱弄的国子学,科举在选才上更合理
科举可以短暂关闭,却不能长时间关闭。
底层往上升的渠道,不能彻底堵死。
一旦这个渠道彻底锁死,大明也可以说算是完了。
恢复科举,咱会在这上面,进行一些改变。
不可能再按照之前那种选才的方法来进行。
不然,选出来的还和之前一样,都是一些**不通的废柴。
让这些人当官,纯纯是浪费咱们的俸禄,也是误国误民。
是很多人的灾难!
今后,科举考试这方面,咱会改变一下相应的规则。
尽可能的让科举发挥出它真正的作用。
真正能做到为国选才。
多替咱选拔出一些栋梁。
咱让算术入国子学,马上还会让农学以及物理入国子学。
在入国的学里开设相应课程,教授学生。
就是为这做准备。
今后科举再开,不会只考经史子集,策论这些。
同时也要考上一些别的才行。
不然,只弄出来一些只会死读书的人,没什么用。”
朱标听到自己爹所说的这话,顿时有些目瞪口呆。
作为宋濂的学生,可以说受儒家影响很深的人。
朱标太清楚儒家在科举上面,有多么的重视。
父皇此时所说出来的话,无异于是石破天惊!
一旦今后开始实行,还不知道要掀起多大的风暴!
激起多少人的反对。
大明绝对平静不了。
“标儿,这事儿现在只有你我还有老三知道,别人咱是一点没说。
咱先给你交个底儿,这事儿你心里面明白就行。
你没事了多琢磨一下。
先别对外透露。”
朱标闻言立刻点头,将之应下。
他太清楚自己家父皇,为什么要对自己专门交代这一句。
自己父皇所谋划的这个事,确确实实太大了。
一旦走漏风生,就容易引起轩然大波。
大明都要炸锅。
现在父皇还在着手处理市舶司的事,以及国营企业的事。
最好是先别分心。
“标儿,在这事情上,你要是有什么意见,可以随时给咱提。
咱爷俩就这个事儿,需要好好的沟通。
万不能让这个事儿,影响了咱爷俩的感情。
产生一些隔阂。”
朱元璋望着朱标出声补充。
他知道,自己的家标儿,受儒家影响很深。
对于儒家的这套,有着不浅的感情。
尤其宋濂这个当代大儒,还是他的老师。
这些话,朱元璋需要提前说出来。
充分的沟通很有必要。
如此才能消除一些不必要的误会。
不把一些小事给弄成大事儿。
“父皇,孩儿知道您的用心良苦。
孩儿理解父皇,您不用担心孩儿会在这事情上误会。
孩儿对儒家这些,的确有一定的感情。
但是孩儿是大明的储君,而大明可不仅仅只有儒学,只有士人。
还有其余众多的人。
孩儿这个储君,也不可能只为儒家去考虑。
而是要如同父皇这样,从全局着想,大局为重。”
“哈哈哈。”
朱元璋闻言开怀大笑,伸手在朱标的肩膀上拍拍,整个人都显得特别高兴。
就知道自己家标儿特别的优秀,肯定不会让自己失望。
现在看来,果真如此。
“就是……父皇,今后能不能别给四弟派这般危险的任务?或者是少派一点儿。”
朱标有些迟疑的,望着朱元璋说道。
朱元璋道:“标儿,你也心疼了?心疼也正常。
毕竟是你亲弟弟。
不过,这男子汉大丈夫,该历练的时候就要历练。
不历练又如何能成才,又怎么能担当大任?”
“父皇,您说这些孩儿都理解。
就是……就是总觉得四弟干的事太危险了。”
朱元璋闻言道:“肯定危险,但很多也都在控制之中,不会有生命危险。
生在皇家,作为咱朱元璋的儿子,有些担子该他担的,他就该担。
坐在这个位置上,想要活得轻松不容易。
当然,如果是彻底放下一切,当个混吃等死的王爷倒也简单。
可老四本身是个有才能的,也不喜欢混吃等死。
咱要是不给他这些任务,给他充分展示才华的机会。
他心里面也不舒服。”
朱元璋说的是实话,有才能的人,自然不会甘于平庸的生活。
该有的历练,该有的磨难和挑战,是他们所渴望的。
通过这些,才能证明他们的价值与才能,取得强烈的成就感与荣誉感。
朱标闻言沉默了一会儿:“父皇,您说的这些也对。
就是……这些事儿今后能不能让孩儿去做呢?
也不能只让四弟他们上。”
朱元璋愣了一下:“标儿,这些事儿危险。
也需要下手狠辣,你去做,下不了这个手。
还是让你四弟做最是合适,
而且,这般做了对于标儿你的名声也不太好。
你今后是要接咱位置当皇帝的。
需要适当的注意一下。
你的这些弟弟们不一样,他们是藩王,倒不必顾虑太多。”
朱标听了自己家父皇的话,为之动容。
片刻后,他鼓足勇气。
望着朱元璋:“父皇,您这是在给孩儿铺路。
可是这样做了,弟弟们的处境就会变得很难。
他们会得罪大量的人,今后的日子不会好过。”
朱元璋闻言笑道:“被你看出来了。
你不用担心,这些咱有办法解决。”
有办法解决?
怎么解决?朱标想不到太好的办法……
长兄如父,再加上从老二到老五,基本上是跟在朱标**后面长大的。
所以就对他们愈发的关切,
而这一次,燕王朱棣前去执行的任务,也同样不简单。
虽没有之前去吴祯那里做事时凶险。
可是那边的众多海商,也同样不简单。
简单的话,就不可能准备闹出民乱了。
面对如此复杂的局面,朱标忍不住的为之忧虑。
生怕自己家四弟,会在这次的事儿上吃大亏。
虽然知道,依照四弟的能力,还有自己家父皇,给四弟派遣的兵马,给的权力等等。
这种可能性不大。
可等的时间一久,朱标心里还是忐忑。
正所谓关心则乱,说的就是朱标现在的这个状态。
“标儿,放心吧,没事儿。
老四这家伙能力强着呢。
这点事儿对他而言,不算什么大事。
老四肯定能把事情做得很好。
相对于朱标的担忧,朱元璋对此依旧是信心满满。
对于自己家这个四儿子的能力,那是一点都不虚。
毕竟,这可是永乐大帝,
八百个人就敢去打北平城的那种。
还能将之打下来。
这次的局面虽然复杂,但有自己给老四提供的情报,交代的办法,给的权限,还有给他的众多兵马。
倒也没那般凶险。
至少远比上一次,处理吴祯时安全。
纵观史书,就没见过这些富商们,造反能造成功的。
只要众多百姓别参与进去,这些海商,那就是一个个待宰的猪!
正如此担忧之时,有人一路前来。
送来了朱棣那边密报。
“标儿,来一起看看。
这肯定是你四弟送来的捷报!”
朱元璋乐哈哈的向太子朱标出声招呼。
其实不用朱元璋招呼,朱标也已经是来到了这边,准备和朱元璋一起看。
对于自己家四弟的事儿,这个时候朱标,是迫不及待的想要知道。
“哈哈,咋样标儿?
咱就说老四办事绝对让人放心。
不会出任何意外吧?”
常年批改奏章,早已让朱元璋练就了飞速阅读的能力。
朱标阅读东西的能力,同样不差。
很快就将这密报上的内容,给看了下来了。
朱元璋开怀大笑,对于自己家老四这次的表现,分外满意。
老四不愧是老四,没让自己失望,下手够狠。
朱标也长松了一口气,提起的心彻底放了下来。
“父皇,这样杀……是不是有些过了?”
犹豫一阵后,朱标望着朱元璋出声说道。
“标儿,一点都没过。
这样的人留他何用?
该杀就要狠狠的杀!
这些人,一个个都是**皮子!
你给他讲道理,用些仁慈手段,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想要他们听话,好好办事儿,多考虑考虑大明,考虑考虑百姓,是不可能的。
现在都敢闹出民乱的事,这个时候不把他们给狠狠的犁一遍,他们后面还不知道会闹腾出什么事情。
对于这样的人,唯有狠狠出击,把他们彻底的打碎打烂。
唯有死亡,才能让他们清醒,认识到他们的错误,认识到咱在这上面的决心。
让他们知道时代变了!
唯有如此,才能塑造出新的秩序!
让剩下的人,来遵守咱们定下的规矩。
治国,该心软的时候要心软,该强硬的时候,丝毫都不能放松。
咬着牙也要把事给做了。
多死一些人没什么问题。
只要别死到寻常百姓头上就行。
这些人,你看他们现在似乎比较惨。
可之前他们的日子,不知道过得有多逍遥。
又不知有多少人,被他们操控着生死。”
听到朱元璋所言,朱标点了点头。
“父皇,您说的这道理,孩儿都懂。
就是……就是孩儿有些时候,会多少有些于心不忍。”
朱元璋点了点头,拍拍朱标的肩膀。
“标儿,咱知道你是个心善的。
但心善归心善,不舒服归不舒服。
事情该做之时,可不能有任何的手软。
你对他们手软,那实则就是危害国家。
并且会有无数的人,因为你的一些手软。
会在今后丢掉性命。
这个时候杀了这些蛀虫,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能活下去。
不被他们所害。”
朱标点了点头,表示自己记下了。
“父皇,只是……这把这些人都给杀了。
组建国营企业,真的能把事情给做好。
不影响江南那边的百姓们正常生活吗?”
自己家父皇,这一次准备干的事很大。
把这么多行业进行国营,打破了朱标原有的认知。
人对于未知的新鲜东西,尤其是事关重大之时。
往往都会有着一些担忧和畏惧。
“放心吧标儿,不会有什么问题。”
相对于朱标而言,朱元璋很有信心。
毕竟他在现代生活过,见识过很多的东西。
也知道如此做的好处。
一个阶段,有一个阶段需要做的事儿。
一个阶段有一个阶段任务。
饭要一口一口的吃,路要一步一步的走。
他觉得,在如今的大明趁着这个机会,把这些造反的海商的资产收归国有,派人进行统一经营,是利大于弊的。
“不单是这些,今后标儿我们这里,还要把粮食,布匹这些关系国计民生的生意,都给握在手里面。
由国家来经营。
在各地建立粮食管理局,粮食管理所,今后各地百姓出售粮食,要向粮管局来出售。
要逐步取代私人粮商。
或许在建立起来各个粮食管理所后,可以允许一部分私人粮商存在。
但是规模却不能太大,更不能令他们操纵市场。
他们需要服从官府管理。
大量的粮食,要握在朝廷的手中。
同时,朝廷粮食的定价权这些,也都要握在朝廷手中。
防止遇到灾荒之年时,粮商趁机提价,把粮价弄得高到天上去。
囤积居奇,吃人命赚钱。
也防止粮食丰收之时,粮商们压低价钱去收粮。
把这些关于国计民生的基础生产资料,全部掌握在朝廷手中。
便能尽可能的稳定朝局。
只要能把这些给稳住,那天下想乱都乱不了!”
听到自己家父皇所说的这话,朱标又一次被惊到。
原本以为,在苏州杭州这些地方所进行的这些,只是时机到了这里。
海商们作死。
所以父皇就趁机做出这样的决断。
现在看来,不仅是这些地方。
父皇要把国营企业,推广到更多的行业,更多的地方。
尤其是粮食这些,更是如此。
不过却也明白,真按照自己父皇的设想。
真的能够把事办成了。
那事情才是最好不过。
对大明,是真的有利。
粮食是个大问题,关系到无数人的肚子。
而是自己家父皇所说的,到灾荒之年时,之前往往会有大量的粮商趁机囤积居奇,哪怕是饿死了人也一样无动于衷。
用粮食,把很多百姓的最后一点钱财给榨出来了。
对百姓敲骨吸髓,令百姓卖儿买女,也都是真实存在的。
真要如同父皇说的这般,今后把这事给办成了。
那今后这种情况,将会得到一个大大的缓解。
“父皇,要是这么做了,那今后又该如何防止,各地粮管所里面的人,守着这么多的粮食,就不会动手脚。
不会趁机倒卖。
又如何能防止这些人,不按照国家定的价格,来进行收购百姓的粮食。
或者是抬高价格出售?”
朱标的担心是很正确的,朱元璋很赞同自己家标儿的这些说法。
这些问题今后肯定会存在。
“贪墨者,还和现在一样,价值六十两以上剥皮揎草。
同时建立明确的监察制度,出台相应的律法。
鼓励人相互举报。
若是管理粮食的人,包括管理一切国营性质企业的人,犯下的罪查实之后。
可以受到一定的奖励。
这个奖励要设立的丰厚一点儿。
但同时,也要建立相应的诬告法。
有诬告的,查明之后同样进行严惩。
今后,或许也可以加大御史台的建设。
把御史台建到全国各地。
不仅各个地方的官府,要建立御史台的常规部门。
负责日常的监察地方,处理违纪官员。
在各个国营性质的企业,也都同样可以弄一个御史台机构。
由御史进行坐镇,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问题。
把监察给落实到位。
弄出相应的奖惩制度……”
朱元璋说出了,他在这上面的一些想法。
通过这些措施,自然不可能杜绝所有的贪污**。
保证不出问题。
朱元璋不会这样天真。
上辈子,自己连剥皮揎草这等手段用出来,也同样没有杀住贪污**。
只要有利益,只要有人,那这些事情就是不可避免的。
想要彻底杜绝,根本不可能。
但能通过这样的办法,绑住许多人的手脚,能尽可能的将之给做好。
那就是完全可以施行的。
听了自己的爹所说,朱标想了想。
“父皇,如此以来,那需要的官员可就多了。”
“确实多了,接下来需要增加官员了。
尽可能的选拔出更多合适的官员。”
朱元璋点了点头。
“那……父皇是准备重开科考?”
朱元璋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
面对较显得有些疑惑的朱标,朱元璋开口解释:
“标儿,科举肯定是要开的。
这是一个特别好的上升渠道。
咱停了科举,不可能说一直不开。
不开的话,为国选才可就不太好选。”
朱标对于自己家父皇的这个说法,很适合认同。
从察举制,到后来的九品中正制,再到察举和科举并存,一直到科举大兴。
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科举在选才任能上面没得说。
世家门阀由此而破碎。
士大夫阶层来到了上面。
只是……通过科举选**的士大夫阶层,也同样有着不少的毛病。
父皇把科举给停掉,就是因为兴致勃勃的父皇,以为通过科举能够弄到大量的人才为自己所用。
可结果选上来的,却多不堪大用。
父皇这才一怒之下停了科举。
用国子学培养人才,官员。
可这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科考才是正途。
只是……父皇又摇头是什么意思?
“科举肯定是要恢复的,这是很多底层百姓们,想要上升的一个重要渠道。
比起咱弄的国子学,科举在选才上更合理
科举可以短暂关闭,却不能长时间关闭。
底层往上升的渠道,不能彻底堵死。
一旦这个渠道彻底锁死,大明也可以说算是完了。
恢复科举,咱会在这上面,进行一些改变。
不可能再按照之前那种选才的方法来进行。
不然,选出来的还和之前一样,都是一些**不通的废柴。
让这些人当官,纯纯是浪费咱们的俸禄,也是误国误民。
是很多人的灾难!
今后,科举考试这方面,咱会改变一下相应的规则。
尽可能的让科举发挥出它真正的作用。
真正能做到为国选才。
多替咱选拔出一些栋梁。
咱让算术入国子学,马上还会让农学以及物理入国子学。
在入国的学里开设相应课程,教授学生。
就是为这做准备。
今后科举再开,不会只考经史子集,策论这些。
同时也要考上一些别的才行。
不然,只弄出来一些只会死读书的人,没什么用。”
朱标听到自己爹所说的这话,顿时有些目瞪口呆。
作为宋濂的学生,可以说受儒家影响很深的人。
朱标太清楚儒家在科举上面,有多么的重视。
父皇此时所说出来的话,无异于是石破天惊!
一旦今后开始实行,还不知道要掀起多大的风暴!
激起多少人的反对。
大明绝对平静不了。
“标儿,这事儿现在只有你我还有老三知道,别人咱是一点没说。
咱先给你交个底儿,这事儿你心里面明白就行。
你没事了多琢磨一下。
先别对外透露。”
朱标闻言立刻点头,将之应下。
他太清楚自己家父皇,为什么要对自己专门交代这一句。
自己父皇所谋划的这个事,确确实实太大了。
一旦走漏风生,就容易引起轩然大波。
大明都要炸锅。
现在父皇还在着手处理市舶司的事,以及国营企业的事。
最好是先别分心。
“标儿,在这事情上,你要是有什么意见,可以随时给咱提。
咱爷俩就这个事儿,需要好好的沟通。
万不能让这个事儿,影响了咱爷俩的感情。
产生一些隔阂。”
朱元璋望着朱标出声补充。
他知道,自己的家标儿,受儒家影响很深。
对于儒家的这套,有着不浅的感情。
尤其宋濂这个当代大儒,还是他的老师。
这些话,朱元璋需要提前说出来。
充分的沟通很有必要。
如此才能消除一些不必要的误会。
不把一些小事给弄成大事儿。
“父皇,孩儿知道您的用心良苦。
孩儿理解父皇,您不用担心孩儿会在这事情上误会。
孩儿对儒家这些,的确有一定的感情。
但是孩儿是大明的储君,而大明可不仅仅只有儒学,只有士人。
还有其余众多的人。
孩儿这个储君,也不可能只为儒家去考虑。
而是要如同父皇这样,从全局着想,大局为重。”
“哈哈哈。”
朱元璋闻言开怀大笑,伸手在朱标的肩膀上拍拍,整个人都显得特别高兴。
就知道自己家标儿特别的优秀,肯定不会让自己失望。
现在看来,果真如此。
“就是……父皇,今后能不能别给四弟派这般危险的任务?或者是少派一点儿。”
朱标有些迟疑的,望着朱元璋说道。
朱元璋道:“标儿,你也心疼了?心疼也正常。
毕竟是你亲弟弟。
不过,这男子汉大丈夫,该历练的时候就要历练。
不历练又如何能成才,又怎么能担当大任?”
“父皇,您说这些孩儿都理解。
就是……就是总觉得四弟干的事太危险了。”
朱元璋闻言道:“肯定危险,但很多也都在控制之中,不会有生命危险。
生在皇家,作为咱朱元璋的儿子,有些担子该他担的,他就该担。
坐在这个位置上,想要活得轻松不容易。
当然,如果是彻底放下一切,当个混吃等死的王爷倒也简单。
可老四本身是个有才能的,也不喜欢混吃等死。
咱要是不给他这些任务,给他充分展示才华的机会。
他心里面也不舒服。”
朱元璋说的是实话,有才能的人,自然不会甘于平庸的生活。
该有的历练,该有的磨难和挑战,是他们所渴望的。
通过这些,才能证明他们的价值与才能,取得强烈的成就感与荣誉感。
朱标闻言沉默了一会儿:“父皇,您说的这些也对。
就是……这些事儿今后能不能让孩儿去做呢?
也不能只让四弟他们上。”
朱元璋愣了一下:“标儿,这些事儿危险。
也需要下手狠辣,你去做,下不了这个手。
还是让你四弟做最是合适,
而且,这般做了对于标儿你的名声也不太好。
你今后是要接咱位置当皇帝的。
需要适当的注意一下。
你的这些弟弟们不一样,他们是藩王,倒不必顾虑太多。”
朱标听了自己家父皇的话,为之动容。
片刻后,他鼓足勇气。
望着朱元璋:“父皇,您这是在给孩儿铺路。
可是这样做了,弟弟们的处境就会变得很难。
他们会得罪大量的人,今后的日子不会好过。”
朱元璋闻言笑道:“被你看出来了。
你不用担心,这些咱有办法解决。”
有办法解决?
怎么解决?朱标想不到太好的办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