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贲郎 第681章 郭良孝先

小说:虎贲郎 作者:中更 更新时间:2025-10-13 14:27:56 源网站:2k小说网
  晋阳,鸿胪寺卿韩融宅邸。

  公卿衙署都安置在晋阳城东北角,这里临近汾水,北面城外是淤积形成的晋阳湖泽。

  因此城内东北角的地势普遍较低,这是很难填平、垫高的事情。

  不过这两年以来,城内湿地、沼泽都已排干,成了各种建设用地。

  为增加晋阳城内的防守层级,城内最高的一直是晋阳老城旧址,这里位于城内西北角,本身就是一处高地,依旧是城内仓储重地。

  其他区域遭受水灾也就罢了,只要西北角的储粮、武库是安全的,那晋阳人就有继续坚持、抵抗的底气。

  因此这两年来,晋阳城内陆续营建的坊,自西北角向外呈现一种阶梯下降的趋势。

  平均相隔五百步,就会形成一道一丈五的高度落差。

  而赵基位于城中区域的大司马幕府本就是野战营垒造型,他不在的这段时间里,也挖取周围的土壤进行垫高。

  步入冬季以来,晋阳城营造工作停止。

  但规划的轮廓已经十分的明显,城中只有两个高地,一个是西北角的仓城,一个城中区域的幕府;第二层级、第三层级,而公卿百官衙署所在的东北角已经处于最低的第四层级。

  晋阳虽然没有营造什么坚固的城墙,可赵彦坐镇期间着手改建,使依山傍水的晋阳城渐渐有了一种山城的轮廓。

  而西北角仓库与城中的幕府之间设立两丈高的复道天桥进行连接,仓库附近的坊内居住的全是晋阳驻军的家眷,这就使得军队掌握着西北角的高地与仓库,外人很难靠近。

  接近一丈五的层级落差,让各处台阶、甬道缓坡这类交通小枢纽成了另类的城墙、隘口与监视渠道。

  目前规划是这样规划的,多余的土方会在后续营建工作被消耗掉。

  此刻赵彦只是已经规划好这类层级范围,并开挖壕沟,铺埋石块垒砌墙垒。

  不算埋入土层下的墙基,各处石墙都是高两丈二。

  这些石墙起到固定土壤的作用,围绕石墙会形成巡逻路线,将晋阳城按着层级间隔开,藉此保障核心区域的安全。

  以至于第四层级的鸿胪寺修筑完大体建筑后,地基之上的阁楼明明高有三层,可韩融站在三楼推开窗扇,勉强与视线远处的第二层级亭社齐平。

  虽然在三楼他能俯视观察半径四百步内的坊社,也能看清楚西边、南边三里以内的坊社轮廓、布局,可再远一些就是通向第二层级的石墙,他无法看清楚第二层级的坊社布局,更看不清楚各处吏士、人员走动的状况。

  赵彦不仅根据地势起伏大改了晋阳城内的地形层级,还大修城西的晋渠。

  之前最先是修固扩大晋水河渠,并层层修筑水堰,抬升晋水的河面与蓄水量,水压以层层水堰的方式分散承担。

  也是在晋水水堰工程完成后,才开始大修城西的晋渠。

  晋渠从南边晋水取水,向北绕城注入晋阳湖泽。

  并在晋渠建设向东的河渠,足足五条支流小渠通向晋阳城,保证了晋阳城内有充足的生活用水。

  晋阳城是西高东低,因此这些渠水十分通畅,但也进行了划分,自北向南,第二、第四条是相对宽阔的明渠,可以参与排污。

  其他三条是暗渠,冬季可以抵御寒气侵蚀不使冰冻,像取井水那样取水。

  这就导致生活在城东第四层级的吏民得到的生活用水不是那么的清洁……起码在韩融看来,他们吃的是别人先取过的水。

  因此韩融仗着与赵彦交情良好,最近正在推动建设新的水渠,即从汾水上游开渠引水,使就近注入城东区域,再从城东南角原晋泽区域排走。

  现在的他,也就能在城邑建设方面大声说话,至于晋阳以外的战争或别的事情,韩融是不会轻易涉及或开口的。

  他虽然极力避免介入事端,可事端终究找到他的身上。

  就在韩融在有限的空间内眺望时,他的老仆顺着木梯爬上来,因施工工期不足,韩融的阁楼还未建造木台阶,暂时以木梯上下。

  因此三楼内只有简单的两座书架,以及一座韩融写作时使用的矮桌、垫子。

  韩融回头去看时,老仆提着一笼燃烧的木炭爬梯而上:“明公,代郡守赵公遣使拜访。”

  “他?”

  韩融皱眉,也来到铜炉前,拿起倒火棍推开炉盖,老仆半蹲在火炉前将铜笼里的炭火倒入炉膛内,又拿木铲子往里添加新木炭。

  木炭燃烧极快,铜炉向外延伸出手臂粗的铜皮管,管子只有五六尺长,另一头接入夹壁火墙。

  韩融扯来蔺草编织的厚实坐垫,盘坐在铜炉前,依旧皱眉思索。

  如果是其他郡守的使者,他肯定不见,就连贺礼都不会收。

  可这是代郡郡守,赵太师的生父。

  作为一个缺乏攻击性的人,韩融对危机缺乏预判和感知。

  此刻只觉得为难,他是真的不想与赵彦之外的官吏打交道。

  不是他看不起这些人,而是这些人会招惹灾祸。

  “所为何事?”

  “仆不知,此人乘代郡守的自用车驾,只是说奉赵郡守之命来拜见明公。”

  韩融听了后,感到压力颇大,但还是说:“不见……不,安排此人来见我,我要看看赵郡守所为何事。若是……哼哼!”

  他露出寡淡笑意,他这个老好人从各处鬼门关能把命保住,靠的就是能审时度势的同时,兼顾个人的人品过硬。

  “喏。”

  老仆从容应下,转身抓着楼梯而下。

  不多时就引着一人攀爬梯子来到三楼,这时候铜火炉燃烧旺盛,阵阵暖意热烘烘的迎面而来。

  韩融也在观察对方,是个清瘦的壮年男子,鬓须稀疏,颌下胡须也短,髭须倒是浓密。

  观对方眼眉、脸型,顿时感觉眼熟,判断对方是颍川故人之后。

  “颍川郭良郭孝先奉赵公之命前来拜谒元长先生。”

  说着拱手,双手之间是一道帛书。

  韩融的老仆也上前接住这卷帛书,转身递给韩融。

  韩融翻开这卷内容简单,只是赵敛的问候的帛书,遂说:“自入晋阳以来,老夫深居浅出。太傅再三强请,才不得已做朝廷大鸿胪。不知赵郡守遣足下来,所为何事?”

  “别无他事……只是……咳咳……只是太傅治家严肃,我家赵公苦无用武之地,世人多有议论,我家赵公颇为苦恼,希望元长先生能在太傅面前美言一二。”

  郭良说着拱手再拜:“仅此而已,不敢奢望其他。”

  韩融也是松一口气:“此虽太傅家事,然而朝廷也值用人之际。若有良机,老夫自会酌情进言。”

  他没有把话说死,有机会在赵彦面前说说赵敛的好话,这能算什么事儿?

  因为现在,没人敢说赵敛的坏话,到处都是传颂赵敛、赵坚的言语,也不多他韩融这几句话。

  郭良第三次拱手道谢,韩融笑着颔首,扭头去看他的老仆。

  老仆上前展臂示意,郭良笑着点头,也识趣辞别。

  待送郭良离去后,老仆气喘吁吁快步爬梯子返回三楼:“明公?”

  “向高校尉借几个人,查一查这个郭良。”

  韩融说罢起身,推开三楼另一侧的窗扇,这面窗扇朝着东侧,可以直接眺望汾水与汾水东岸。

  虽然开西侧的窗户,他只能看到第四、第三层级的坊社、走动的人畜;若开东边窗户,那视线足有几十里之辽阔,景色足以让他放松心情。

  眺望片刻,韩融有些承受不住穿堂冷风,就放下窗户扣紧,回头看依旧等待的老仆:“同时让高校尉转告太傅,就说近期风寒,不宜外出。”

  “喏。”

  老仆拱手长拜,神情波澜不惊。

  作为韩融的伴读仆僮,他跟随韩融经历了大大小小各种事情,各种离奇经历早已让他麻木。

  哪怕有人告诉他,赵敛企图刺杀赵彦,他也不会感到吃惊,但也不会相信。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