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材被封帝后,咋王朝出现盛世了? 第1922章

小说:废材被封帝后,咋王朝出现盛世了?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25-11-14 05:37:52 源网站:2k小说网
  ();

  这一幕,令**众人暗喜于心,也令许居正、霍纲、郭仪三人眉头皱得更深。

  就在此时,天子高坐金阶之上,目光如炬,忽然转向殿中众臣,声音沉稳:

  “刚才所言,乃国策之议,可谓纲目已定,枝节未梳。”

  “但大策归根,仍需人去执行。”

  “过去一年,大尧之乱不断,左相谋逆,孟党叛国,四王并起,战火连绵。”

  “国土可收,百姓可抚,唯独朝堂之缺,尤需速补。”

  他话音一顿,目光落向吏部班列。

  “朕要问,吏部近月来招才进贤之事,可曾上呈备策?”

  这一问,殿中气氛顿时陡紧!

  众臣无不精神一振。

  这是今日朝议的第二个焦点——也是压轴之议。

  比起国策改革,这一议题,才是真正攸关官员去留、权柄更迭的实质性大动!

  吏部,掌人事升黜,乃百官命脉所在。

  若国策是纲,那么吏部的荐人、任官,就是将纲施行于实的手段与利刃。

  如今陛下亲自发问,显然对此事极为上心!

  立于朝列中的吏部尚书王擎重,身穿大红正三品朝服,身姿微躬,眼神却波澜不惊。

  早在数日前他便料到此刻会来,今日的“改风日”,**真正的杀手锏,不在林志远的纸上改革,而在他手中的——人事!

  王擎重缓缓出列,拜倒在地,语气温和从容:

  “回禀陛下。”

  “朝廷连年动荡,诸道多空,五府七司,官缺百余,外镇郡守、内阁属员,皆有急补之需。”

  “臣等早有准备,三日前已拟定《吏补四策》,从下任事,从中推才,从上察廉,从广引士。”

  “其中尤以‘广引士’为急,臣拟于春季举行特招恩科,面向三道四镇与江南学宫,优取俊才,量才录用。”

  “并请陛下恩准,由吏部统一筹办,凡各地荐举之士,皆需先入吏部试议,再定归属。”

  “此外,臣等亦修定《荐举三准》草案——凡入朝为官,须具‘廉、才、学’三准,一者不廉即拒,二者无才不拔,三者无学不任。”

  “臣以为,唯有从源头定规矩,从入口选根本,方可清吏治、固社稷。”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顿起微澜。

  “好一个三准制度。”

  “此法听来……倒是周详。”

  “若真如此严苛,只怕……能入朝为官者将少之又少啊。”

  有人窃语,也有人沉思。

  但在朝西一隅,许居正、霍纲、郭仪三人面色皆未松动,甚至比之方才林志远的“新制条陈”更为凝重!

  “果然出手了。”霍纲眉头紧锁,低声自语。

  “他这是……”郭仪低声接口,“要把荐举之权,从地方抽回,尽归吏部。”

  许居正眼神深沉,缓缓点头:

  “他说得冠冕堂皇,什么‘三准’、什么‘清吏治’,可本质,是要将举荐权、审核权、定员权三权合一,尽入他王擎重一人之手。”

  “更重要的是……”他顿了顿,眼中寒意微现。

  “此议一出,凡欲做官者,不管你身在何地、出自何门、拜在何派,皆得先过他那一关。”

  “从此,天下人要做官,先要做他的门生。”

  “这是要将天下官脉,全数打造成‘王氏**’的阶梯啊。”

  此话一出,二人皆目露警惕。

  他们这才意识到,今日的朝会,**才真正亮出锋芒——比起林志远那张纸的文章,王擎重才是真正的“**”之手!

  殿中已有不少**官员压不住喜色,纷纷出列附议:

  “尚书所提三准之议,诚为明策。”

  “臣附议,吏治之本,莫过于源头。此议若行,必能杜绝权贵举荐之弊,清理冗员,肃正风气!”

  “吏部亲自把关,既能辨才,又能防滥,理应施行!”

  数人出列之势,已成局面!

  清流官员神色皆紧,许居正面如铁,眼神已在扫望陛下之面色。

  他极力想从那平静无波的眼中看出些许动向,却发现——天子并无动容之色,竟似是默许?

  “莫非……又要步前案之覆?”霍纲喃喃。

  郭仪冷声低语:“这比前一议,更凶十倍。”

  “若王擎重得了此权……他便不再是吏部尚书,而是——天下官脉之门阀。”

  “此人比之穆起章、孟如秋之流……更狡,更深。”

  而天子之上,萧宁静静听完王擎重之议,目光依旧平淡。

  他指尖轻敲扶手,似乎在思索,也似乎在等待众臣表达完毕。

  但清流一方,却已有人无法再忍。

  许居正身后,一名监察御史陡然出列,拜伏道:

  “陛下,臣有异议!”

  声落,众臣一惊!

  王擎重目光一转,淡淡扫视那人,唇角未动,却自带一股无形压力。

  萧宁抬眸:“讲。”

  监察御史低头道:“吏部之议,虽表面严谨,实则……有几大隐患。”

  “其一,吏部三准,虽曰廉才学并重,但标准若未明言,则是人言人断,非但不能服众,反易生暗箱。”

  “其二,朝中本已权势并行,若荐举之权尽归吏部一系,恐权势集中,生朋党之患。”

  “其三,地方贤才多出乡野,若非举荐之路通畅,强令皆由吏部召试,路途遥远,考试冗杂,势必错失良才,误国之本!”

  他言毕,朝堂静默一息。

  王擎重淡淡一笑,欲作回辩——

  却见高阶之上,萧宁忽然一摆手:

  “你且退下。”

  监察御史一怔,旋即叩首退位。

  萧宁这才缓缓起身,目光扫视众臣,语调平缓:

  “此议……朕自有定夺。”

  片刻之后,天子缓缓开口:

  “监察御史所言,确有几分道理。‘三准’之议,若无明文,恐成口舌之政,误贤排良。”

  此言一出,清流一系微露希望。

  但下一句,却令所有人神情顿变。

  “不过,吏部之策,更具操作之实、施行之法。”

  “新政之初,百弊未除,若无权责集中之机构推进,事事分权,事事掣肘,徒增内耗,难图实效。”

  “朕准吏部之策。”

  “‘三准’制度,择日施行。”

  “特招恩科,春日放榜,由吏部主理,三省协审。所有推荐、考录、定派官员,皆以此制为准。”

  语落,一锤定音。

  朝堂之上,片刻沉寂。

  清流面色铁青,**却纷纷露出喜色。

  王擎重低头拱手,神情中却掩不住那一丝得意之意:“臣谢陛下信任,定不负所托!”

  而此时的许居正、霍纲等人,哪怕早已做好心理准备,却仍心中微寒。

  “完了。”霍纲低声叹息,“这下整个大尧官途之源,都要归他一人手中了……”

  “吏部之权,已极。”许居正眉头紧锁,低声道,“若他再掌左右相位之一……那便是权倾天下。”

  他话音未落,只听御阶之上,萧宁再度开口:

  “既已定策,吏部主导各部缺员推荐与考录一事。”

  “然朝中数位关键之职,亦需尽早填补。”

  “其中,尤以左相空悬最为急切。”

  左相!

  此言一出,文武百官皆精神一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