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汉 第74章 刘备纳妾,关羽和郑牧借剑问志

小说:兴汉 作者:神纹本神 更新时间:2025-10-31 13:29:56 源网站:2k小说网
  夜宴尽欢而散。

  刘备依旧让张飞驱车,将陈纪和陈群送回大宅院休憩。

  回到大宅院,陈群不再按捺内心的疑惑:“父亲,你引荐陈到去刘豫州身边当护卫,莫非也认定刘豫州能立足徐州?”

  “虽说郑子武的三患之论有一定的可行性,但方今时局,袁绍袁术南北二分,而徐州地势又沟通南北,是二袁的必争之地。”

  “群以为,想立足徐州,很难!何故让叔至也去趟这浑水?”

  陈纪背负双手,在月色下踱步而行,入眼所见,是荷塘中的碧绿荷叶:“长文,老夫知你深谙趋吉避凶之道,故而才会在席间建言,可在小沛以静制动、静观其变。”

  “然而,为人处世,岂能只顾眼前吉凶而不顺应人情?”

  “昔日中常侍张让权倾天下,张让父亲去世时,归葬于颍川,一郡名仕却无一人去吊唁,张让颇为羞恼。然而你祖父却是独自前往吊唁,当时有很多颍川士人都在私底下谩骂你祖父攀附小人。”

  “后来党锢祸事再起,张让感念你祖父的恩德,保全了你祖父以及当时跟你祖父同行的名仕,舍小利而顾大家,这便是你祖父受人尊敬的原因。”

  “刘玄德和郑子武皆非常人,此二人如同两柄隐藏了锋芒的利剑,出鞘必惊人。倘若双剑合璧,这不世出的锋芒,必将令世人都为之惊叹!”

  “老夫今年六十有五,亦不知还能活几个年头,若能再替陈氏留几处人情,老夫也就无憾了!”

  对于陈纪的教诲,陈群虽然听了,但却并未当回事。

  陈群正当壮年,又自负家世才学,结交的都是鸿儒名仕,这心气眼见自然就高了。

  陈寔能忍流言去吊唁张让的父亲,陈纪也能为了顺应人情而向刘备举荐陈到,陈群却觉得人情往来应该用于鸿儒名仕身上。

  陈纪见陈群又是一副“左耳进右耳出”的谦恭模样,不由暗暗长叹。

  这人的性格是很难轻易改变的,尤其是如陈群这般自负才学的,更不屑于去改变自己的性格。

  “希望老夫的善举,能让玄德今后顾念旧情。”

  陈纪的到来,让刘备的名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小沛城中陆陆续续有士人到来,这些士人,大部分都是仰慕陈纪的名望而来。

  陈纪有心顺应人情,一一接见了这些慕名而来的士人,又在接见的时候告知这些士人自己会去赴刘备的纳妾礼宴。

  短短两日,刘备就收到了几十份的名刺,全都是希望能赴宴的士人,这让刘备又惊又喜。

  为了能给这些士人留个好印象,刘备调拨了一千丹阳兵在小沛城内维持治安,又跟甘公商议,将原定的纳妾礼宴规模扩增了数倍。

  甘公也是非常乐意。

  相对于正妻的婚礼,大部分妾礼都很简单的。

  然而刘备这次纳妾,已经不是单纯的纳妾了,这相当于刘备第一次正式踏入士人圈。

  对于甘公而言,刘备的妾礼宴来的人越多,甘公就越有面儿。

  陶商和陶应,也一路风尘的抵达了小沛城东门。

  虽然两兄弟对于刘备纳妾一事心有不忿,陶商更是跟曹豹私下有了密谋,但迫于陶谦的压力,陶商和陶应只能按捺怨气日夜兼行数百里的来小沛城给刘备送礼。

  有郑牧的提醒,刘备自然知道陶商和陶应的来意,为了避免引起不必要的冲突,刘备遂让甘公出面来招待陶商和陶应。

  见到甘公,陶应率先表达了不满:“舅父,甘氏好歹也是名门,甘氏女岂能下嫁为妾?”

  陶商亦道:“舅父,家父之意,是刘备娶舅父之女,以促成联姻之谊,如今下嫁为妾,岂不是惹人耻笑?”

  甘公本来对这两个外甥的到来是很高兴的,毕竟是自家阿姊的亲儿子。

  结果陶商和陶应一开口不是道贺而是质问,甘公的眼神顿时变得犀利:“老夫的女儿是妻是妾,与你们何干?若是来道贺的,老夫欢迎;若是来滋事的,老夫就替阿姊教教你们,什么叫长幼尊卑。”

  陶商和陶应脸色骤变,显然想到了某些不好的往事。

  “舅父,你误会了,我等是为了——”

  陶应正准备辩解,但却被甘公打断。

  “你二人记住了,玄德是老夫的女婿,这里是小沛不是郯城,若敢无礼,休怪老夫不念舅甥之情。”

  说完,甘公不再理会陶商和陶应,径自离去。

  陶商和陶应吃了憋,心中更是忿忿。

  “这刘玄德到底给舅父灌了什么迷糊汤,让舅父如此推崇!着实可恶!”陶应猛地一甩衣袖,眼神阴沉得想杀人。

  陶商的眼神同样不善,不过相对陶应而言,陶商更显沉稳:“应弟,舅父说得对,这里是小沛不是郯城。暂且忍耐,待为兄布计成功,自然会让刘玄德俯首听令!”

  另一边。

  驿馆的郑牧则是得到了襄贲城蔡琰的来信,信中具言了陶谦令甘老夫人来襄贲城慰问诸事。

  “陶使君这是准备走人情世故的路线了?”郑牧将蔡琰的书信放下,嘴角不由泛起笑意。

  陶谦的目的,郑牧一眼就能看破。

  蔡邕在时,陶谦对郑牧颇为礼遇;蔡邕亡故,陶谦对郑牧开始冷落;如今郑牧声名鹊起,陶谦又开始礼遇。

  人之善变,莫过于此了!

  然而,陶谦这忽然间的态度转变,对郑牧而言是极为有利的。

  郑牧的目的一向很明确,那就是要掌控陶谦麾下的丹阳兵,并将其转变为私兵部曲。

  至于“刘备得势后,忌惮郑牧拥兵自重”“刘备统一后会杀郑牧”等等莫须有的事,郑牧压根不会去考虑。

  乱世之中,死得最快的就是无兵无权的!

  唯有职掌一支只听命于自己的私兵部曲,才能真正的活得长久,琅琊臧霸就用一生践行了这条乱世求生的道路。

  瞻前顾后的人,只配在高宅大院的红楼之中苟活,唯有果断坚毅的,才能在乱世洪流中杀出一条立足之路。

  尊严,只在剑锋之上;真理,只在弓弩射程之内。

  “郑丙。”

  “在!”

  “回去告诉夫人,勿必要让甘老夫人在襄贲城吃好穿好喝好玩好,让其流连忘返,再请甘老夫人给本都尉未出世的孩儿取个小名。”

  “诺!”

  送上门来的机会,郑牧是不要白不要。

  陶谦想拉拢郑牧,郑牧想要陶谦的丹阳兵,而甘老夫人就是一个非常合适的纽带。

  正所谓,疏不间亲。

  曹宏曹豹跟陶谦的关系再亲密,终究是比不过甘老夫人的枕边风的。

  沉思间。

  诸葛瑾急急而来。

  “子武兄,瑾刚得到消息,叔父真的被袁术给扣留了!”诸葛瑾神态焦急,语气也有些急促:“叔父被迫答应袁术去豫章郡就职,出任豫章太守。”

  果然是这样!

  郑牧眼神微凛,心中已经有了计较:“田屯将可曾返回?”

  诸葛瑾摇头:“田屯将跟叔父同去豫章了。”

  郑牧松了口气:“子瑜稍安勿忧,有田屯将同往,令叔父暂时不会有危险。”

  田豫是一个成长型的大将,论能力能与杜畿、满宠、胡质相提并论,是个难得的奇才。

  有田豫相助,诸葛玄在豫章也勉强有亲信能用了。

  至于今后事会如何,郑牧也难以准确预测,郑牧能做的,是尽可能的去替诸葛玄趋利避害。

  顿了顿,郑牧又道:“谨防意外,子瑜可再遣人去豫章送信,切勿让令叔父参与扬州的任何战事。”

  诸葛瑾点头,匆匆而来,匆匆而去。

  郑牧起身,徐徐抽出腰间宝剑,于院中击剑。

  郑牧虽然言行不羁,但从不会松散懈怠,勤奋专注才能成大器。

  击剑,没有太多花里胡哨的技巧,有的只是于战场杀伐中演练出来的刺、砍、挡。

  这一练就是半个时辰,直到身体发汗的时候,郑牧才收剑回鞘。

  一阵掌声就随之响起,却是关羽立在了门前:“郑都尉剑法凌厉,令关某惊叹。”

  郑牧回身一望,不由笑道:“关都尉今日竟有空来寻牧,真是稀客,快请!”

  自校场演练军阵后,关羽对郑牧的态度就有了很大的变化。

  不似对待刘备一般有恭敬之心,也不似对待张飞一般有爱护之情,更像是平辈论交的朋友之谊。

  关羽仗剑而道:“兄长纳妾,羽本应如益德一般去接待前来赠礼的贵客。但来的大部分都是仰慕陈公名望的士人,羽担心会坏事,于是就借口如厕,暂时离开了。”

  郑牧直言而笑:“这前来赠礼的贵客,虽然贺礼是赠给刘豫州的,但这心思却在陈公身上,关都尉可是心有烦闷?”

  关羽轻叹:“不瞒郑都尉,羽的确是这般想的,故而心中烦闷。本想返回军营,正好途径郑都尉暂居的驿馆,顺道来拜会。”

  郑牧则是再次抽出鞘中宝剑:“关都尉既然心中烦闷,不如与牧切磋剑术如何?”

  “这——”关羽此时并没有切磋的兴致。

  郑牧又笑:“若关都尉肯跟牧切磋剑术,牧便替关都尉解心中烦闷如何?”

  关羽闻言一动,于是也抽剑出鞘:“羽臂力颇重,郑都尉小心了。”

  铿锵剑鸣,剑身碰撞的声音在院落中响起。

  关羽天生神力,虽然压制了力量,但这臂力也颇为沉重,郑牧虽然常年习剑,但这天赋终究是欠缺不少。

  十余个回合后,郑牧退后,左手敲了敲有些发麻的右臂,右手将剑回入鞘中:“关都尉神力,牧自叹不如啊!”

  关羽收剑回鞘,但没有平日里的孤傲:“羽只是仗了臂力优势,郑都尉的剑术果断狠辣,深谙战场杀伐之理。”

  一阵自谦互吹,郑牧搬来竹席,邀关羽同坐。

  “关都尉心情可畅快了些?”郑牧笑而询问。

  这一阵切磋,关羽烦闷的心情的确好了不少,但依旧有耿耿于怀的想法:“郑都尉可有良言教羽?”

  郑牧将剑立在身前:“关都尉,你觉得,这柄剑,是否会因为牧方才切磋败了,而心有不满?”

  关羽愕然:“剑乃死物,又如何会有不满?”

  郑牧目光灼灼:“剑虽然是死物,但却能跟用剑人心念相通,犹如延伸在外的手臂一般,或刺、或砍、或挡,都取决于用剑人的心意。”

  “关都尉跟刘豫州情如手足,若刘豫州是用剑人,关都尉就是刘豫州手中的利剑。”

  “关都尉心中会烦闷这些赠礼的都是慕陈公的名望而来,刘豫州心中同样会烦闷不能得到这些士人的认可,这是人之常情,并无对错。”

  “然而,牧想说的却是,身为利剑,虽然不能用言语表达不满,却能用行动去斩断荆棘!”

  “刘豫州名望不足而心中烦闷,身为刘豫州的剑,关都尉更应知耻而后勇,用你的武勇打下威名,让世人皆知刘豫州之名!”

  关羽内心一震,知耻而后勇,以羽的武勇,替兄长打下威名,如此浅显的道理,羽竟然不曾领悟!

  随着念头的豁达,关羽心中的烦闷也随之消散。

  恢复了平常心的关羽,眼神也恢复了往日的神采:“郑都尉之言,如拨云见雾,令羽茅塞顿开。”

  郑牧浅笑:“关都尉过誉了,牧只是随口提了几句,当不得如此夸赞。”

  闲聊间,关羽对郑牧的认同感又多了几分,聊的话题也逐渐深入:“郑都尉,这里只有你和羽两人。羽想听郑都尉一句实话,你对兄长是如何评价的。”

  郑牧不假思索:“弘雅有信义,牧敬刘豫州!”

  关羽凤目凝视:“倘若兄长真的当了徐州牧,郑都尉可愿追随兄长立业?”

  郑牧没有正面回答关羽的问题,而是看着眼前的利剑,语气逐渐严肃:“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若有立业的机会,谁又愿意错过呢?”

  “牧这柄剑,藏锋太久,需有大志向的人才能让其绽放锋芒。然而,锋芒毕露者,不仅令敌人胆寒,亦会令自己人忌惮。”

  “关都尉真正要问的,不是牧可愿追随刘豫州立业,而是刘豫州是否有鲸吞四海的大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