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摄政王府的消息像檐角垂落的雨丝,时不时顺着青石板缝隙渗进云霓的耳中,却总被她轻描淡写地拂开。
不是不在意王府里那位“王爷”的动向,而是大司农府派来的信使,正捧着烫金拜帖在廊下急得打转。
她先前教的红薯育苗之法,如今那些红薯的育苗已经完成,为了加快速度,还特意用暖棚。这等关乎民生的大事,远比王府里的琐碎更让她挂心。
信使的马蹄声还没在长街上散尽,云霓已换了身便于劳作的素色布裙,青布帕子将乌发简单束在脑后。
刚跨出郡主府的朱漆大门,便见萧景墨倚在白马上,玄色锦袍衬得他身姿挺拔,见她出来,眼底漾开浅淡笑意:“早猜到你会立刻过去,备了马车,皇庄路远,骑马怕累着你。”
他素来如此,从不多言干涉,却总在细节处将她的需求妥帖安置。
云霓笑着颔首,掀帘上车时,还不忘拎上那本画满红薯种植细节的册子。
上头用朱砂标注的“栽苗浅土”“肥土隔离”,都是她反复试验得出的关键。
马车轱轳碾过城郊的土路,待抵达皇庄时,远远便望见一片热闹景象。
明黄色的御驾停在田埂边,皇帝萧逸正踮着脚往暖棚方向张望,玄色、石青、宝蓝等各色官袍在田埂上铺开,文武百官们手里捧着纸笔,神色里满是好奇与期待。
见云霓过来,萧逸率先迎上前,少年天子的脸上褪去了朝堂上的威严,多了几分亲近:“阿姐,你可算来了!大司农说那红薯能亩产千斤,朕倒要亲眼看看,这神奇的作物到底怎么种。”
云霓笑着屈膝行礼,目光扫过田埂边早已准备好的红薯苗筐,筐里的幼苗整齐码放,每一根都剪得长短一致,约莫二十多厘米,嫩绿的叶片上还沾着晨露。
她走近暖棚,大司农连忙跟上,身后跟着的人拎着两袋用粗布缝制的袋子,脸上满是激动,大司农开口:“郡主,您上次吩咐的肥料,咱们按方子备好了!将鸡鸭鹅的粪便混着草木灰堆在向阳处,每日翻晒,如今整整七日,您瞧瞧这成色。”
云霓接过一旁侍女递来的粗布手套,指尖捏起一把发酵好的肥料。
黑褐色的肥土松散细腻,凑近闻时,只有草木的清香,没有半分粪便的腥气——草木灰的碱性恰好中和了粪肥的油腻,还能杀死里头的寄生虫卵,避免日后虫害。
她满意地点头,将肥土放回袋中:“很好,发酵得透彻,栽苗时用这个当基肥,红薯扎根快。”
说话间,司农寺的官员已将红薯苗搬到田边,云霓蹲下身,指尖捏起一根幼苗,向众人展示:“诸位大人请看,这红薯用的是插扦法,育苗后剪取这样的幼苗直接栽插即可。关键有三:一是苗长要够,二十到三十厘米最佳,太短易蔫,太长易折;二是入土要浅,只埋五厘米深的浅土层,让根系能快速接触空气;三是叶片要留,每棵苗至少有三到五片主叶,才能保证光合作用。”
她一边说,一边拿起小锄头在翻好的地里挖坑。
皇庄的土本就是精心养护的上等地,黑黝黝的土壤攥在手里能挤出油来,提前撒过一层薄肥,土粒松散,最适合红薯扎根。
云霓将肥料撒进坑里,又覆上一层薄土,才将红薯苗斜着**土里,动作娴熟利落:“切记,苗与肥之间一定要用土隔开,不然肥料的热气会烧了新根,这苗就活不成了。”
话音刚落,萧逸已抢过一旁官员手里的锄头,跃跃欲试:“阿姐,朕来帮你挖坑!朕力气大,能挖得又深又匀。”
萧景墨也走上前,自然地接过装肥料的袋子:“我来撒肥,你只管栽苗,这样快些。”
文武百官们见帝王与王爷都亲自动手,也纷纷挽起衣袖,三人一组,有的挖坑,有的撒肥,有的栽苗,田埂上顿时热闹起来。
云霓一边指导着官员们调整苗间距,一边叮嘱:“苗与苗之间至少要留一尺远,万万不能太密。红薯是藤蔓作物,枝叶长得快,太密了通风不好,还会抢养分,收成就要打折扣了。”
大司农在一旁听得仔细,手里的毛笔飞快地在纸上记录,生怕漏了半个字:“郡主放心,下官已让人在地里拉了绳子做标记,保证间距不差分毫。”
日头渐渐升到中天,暖棚里的红薯苗已栽下大半。
官员们额头上沁出细汗,却没人叫苦,看着地里一排排整齐的幼苗,眼里满是憧憬——若是这红薯真能高产,百姓们便再也不用为饥馑发愁了。
云霓直起身,揉了揉有些发酸的腰,萧景墨立刻递过帕子,又拧开随身带的水囊:“歇会儿再弄,别累着。”云霓接过水囊,仰头喝了一口,清凉的泉水顺着喉咙滑下,疲惫也消散了大半。
待所有幼苗都栽插完毕,已是暮色四合之时。
萧逸看着地里的新绿,兴奋地拍着云霓的肩膀:“阿姐,等这红薯成熟了,朕要亲自来挖,到时候咱们君臣一起尝鲜!”
众人笑着应和,簇拥着御驾往回走,田埂上的欢声笑语,伴着晚风飘出很远。
云霓回到郡主府时,天边已染透了晚霞。
刚换下布裙,侍女便捧着一封密信进来:“郡主,摄政王府来的消息,说是影子大人那边出了点事。”
云霓拆开信,越看越觉得好笑——信里说,影子为了套取医谷圣女的话,被迫用了“美人计”,可那圣女竟对他“用强”,不仅要脱他的衣裳,还想生米煮成熟饭,若不是“王爷”及时装出中毒的模样,怕是真要吃亏。
如今影子正躲在房里,抱着被子哭丧着脸说“不干净了”,还让海伯不准那圣女再靠近。
“这影子,倒也有吃瘪的时候。”
云霓将信放在烛火边烧了,嘴角的笑意还没褪去,祖母身边的嬷嬷便走了进来,手里捧着一匹绣着缠枝莲的大红锦缎:“郡主,老夫人吩咐了,再有三日便是您的及笄礼,这几日不许您再往外跑,安心在府里准备,衣裳、首饰都已备好,您瞧瞧可有不合心意的地方。”
云霓看着那匹艳红的锦缎,心里泛起暖意。
前几日还在为红薯育苗忙碌,竟忘了自己的及笄礼已近在眼前。
她接过锦缎,指尖抚过上面精致的绣纹,笑道:“劳烦嬷嬷回禀祖母,孙儿都听祖母的安排。”嬷嬷笑着应了,又叮嘱了几句注意事项,才躬身退下。
窗外的晚霞渐渐淡去,夜色漫进房间。
她当月对镜正发饰,突然窗户外传来淅淅索索的声音。
摄政王府的消息像檐角垂落的雨丝,时不时顺着青石板缝隙渗进云霓的耳中,却总被她轻描淡写地拂开。
不是不在意王府里那位“王爷”的动向,而是大司农府派来的信使,正捧着烫金拜帖在廊下急得打转。
她先前教的红薯育苗之法,如今那些红薯的育苗已经完成,为了加快速度,还特意用暖棚。这等关乎民生的大事,远比王府里的琐碎更让她挂心。
信使的马蹄声还没在长街上散尽,云霓已换了身便于劳作的素色布裙,青布帕子将乌发简单束在脑后。
刚跨出郡主府的朱漆大门,便见萧景墨倚在白马上,玄色锦袍衬得他身姿挺拔,见她出来,眼底漾开浅淡笑意:“早猜到你会立刻过去,备了马车,皇庄路远,骑马怕累着你。”
他素来如此,从不多言干涉,却总在细节处将她的需求妥帖安置。
云霓笑着颔首,掀帘上车时,还不忘拎上那本画满红薯种植细节的册子。
上头用朱砂标注的“栽苗浅土”“肥土隔离”,都是她反复试验得出的关键。
马车轱轳碾过城郊的土路,待抵达皇庄时,远远便望见一片热闹景象。
明黄色的御驾停在田埂边,皇帝萧逸正踮着脚往暖棚方向张望,玄色、石青、宝蓝等各色官袍在田埂上铺开,文武百官们手里捧着纸笔,神色里满是好奇与期待。
见云霓过来,萧逸率先迎上前,少年天子的脸上褪去了朝堂上的威严,多了几分亲近:“阿姐,你可算来了!大司农说那红薯能亩产千斤,朕倒要亲眼看看,这神奇的作物到底怎么种。”
云霓笑着屈膝行礼,目光扫过田埂边早已准备好的红薯苗筐,筐里的幼苗整齐码放,每一根都剪得长短一致,约莫二十多厘米,嫩绿的叶片上还沾着晨露。
她走近暖棚,大司农连忙跟上,身后跟着的人拎着两袋用粗布缝制的袋子,脸上满是激动,大司农开口:“郡主,您上次吩咐的肥料,咱们按方子备好了!将鸡鸭鹅的粪便混着草木灰堆在向阳处,每日翻晒,如今整整七日,您瞧瞧这成色。”
云霓接过一旁侍女递来的粗布手套,指尖捏起一把发酵好的肥料。
黑褐色的肥土松散细腻,凑近闻时,只有草木的清香,没有半分粪便的腥气——草木灰的碱性恰好中和了粪肥的油腻,还能杀死里头的寄生虫卵,避免日后虫害。
她满意地点头,将肥土放回袋中:“很好,发酵得透彻,栽苗时用这个当基肥,红薯扎根快。”
说话间,司农寺的官员已将红薯苗搬到田边,云霓蹲下身,指尖捏起一根幼苗,向众人展示:“诸位大人请看,这红薯用的是插扦法,育苗后剪取这样的幼苗直接栽插即可。关键有三:一是苗长要够,二十到三十厘米最佳,太短易蔫,太长易折;二是入土要浅,只埋五厘米深的浅土层,让根系能快速接触空气;三是叶片要留,每棵苗至少有三到五片主叶,才能保证光合作用。”
她一边说,一边拿起小锄头在翻好的地里挖坑。
皇庄的土本就是精心养护的上等地,黑黝黝的土壤攥在手里能挤出油来,提前撒过一层薄肥,土粒松散,最适合红薯扎根。
云霓将肥料撒进坑里,又覆上一层薄土,才将红薯苗斜着**土里,动作娴熟利落:“切记,苗与肥之间一定要用土隔开,不然肥料的热气会烧了新根,这苗就活不成了。”
话音刚落,萧逸已抢过一旁官员手里的锄头,跃跃欲试:“阿姐,朕来帮你挖坑!朕力气大,能挖得又深又匀。”
萧景墨也走上前,自然地接过装肥料的袋子:“我来撒肥,你只管栽苗,这样快些。”
文武百官们见帝王与王爷都亲自动手,也纷纷挽起衣袖,三人一组,有的挖坑,有的撒肥,有的栽苗,田埂上顿时热闹起来。
云霓一边指导着官员们调整苗间距,一边叮嘱:“苗与苗之间至少要留一尺远,万万不能太密。红薯是藤蔓作物,枝叶长得快,太密了通风不好,还会抢养分,收成就要打折扣了。”
大司农在一旁听得仔细,手里的毛笔飞快地在纸上记录,生怕漏了半个字:“郡主放心,下官已让人在地里拉了绳子做标记,保证间距不差分毫。”
日头渐渐升到中天,暖棚里的红薯苗已栽下大半。
官员们额头上沁出细汗,却没人叫苦,看着地里一排排整齐的幼苗,眼里满是憧憬——若是这红薯真能高产,百姓们便再也不用为饥馑发愁了。
云霓直起身,揉了揉有些发酸的腰,萧景墨立刻递过帕子,又拧开随身带的水囊:“歇会儿再弄,别累着。”云霓接过水囊,仰头喝了一口,清凉的泉水顺着喉咙滑下,疲惫也消散了大半。
待所有幼苗都栽插完毕,已是暮色四合之时。
萧逸看着地里的新绿,兴奋地拍着云霓的肩膀:“阿姐,等这红薯成熟了,朕要亲自来挖,到时候咱们君臣一起尝鲜!”
众人笑着应和,簇拥着御驾往回走,田埂上的欢声笑语,伴着晚风飘出很远。
云霓回到郡主府时,天边已染透了晚霞。
刚换下布裙,侍女便捧着一封密信进来:“郡主,摄政王府来的消息,说是影子大人那边出了点事。”
云霓拆开信,越看越觉得好笑——信里说,影子为了套取医谷圣女的话,被迫用了“美人计”,可那圣女竟对他“用强”,不仅要脱他的衣裳,还想生米煮成熟饭,若不是“王爷”及时装出中毒的模样,怕是真要吃亏。
如今影子正躲在房里,抱着被子哭丧着脸说“不干净了”,还让海伯不准那圣女再靠近。
“这影子,倒也有吃瘪的时候。”
云霓将信放在烛火边烧了,嘴角的笑意还没褪去,祖母身边的嬷嬷便走了进来,手里捧着一匹绣着缠枝莲的大红锦缎:“郡主,老夫人吩咐了,再有三日便是您的及笄礼,这几日不许您再往外跑,安心在府里准备,衣裳、首饰都已备好,您瞧瞧可有不合心意的地方。”
云霓看着那匹艳红的锦缎,心里泛起暖意。
前几日还在为红薯育苗忙碌,竟忘了自己的及笄礼已近在眼前。
她接过锦缎,指尖抚过上面精致的绣纹,笑道:“劳烦嬷嬷回禀祖母,孙儿都听祖母的安排。”嬷嬷笑着应了,又叮嘱了几句注意事项,才躬身退下。
窗外的晚霞渐渐淡去,夜色漫进房间。
她当月对镜正发饰,突然窗户外传来淅淅索索的声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