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隐龙 薪火相传(上)

小说:明末隐龙 作者:傻老虎 更新时间:2025-11-12 10:57:26 源网站:2k小说网
  岷江船坞的清晨,比往日来得更早。天刚蒙蒙亮,江面上还氤氲着淡淡的水汽,船坞内却已人声鼎沸,未曾因 “破浪一号” 那近乎灾难性的试航经历而陷入沉寂,反而弥漫着一种更为深沉、更具目的性的狂热 —— 那是从失败中汲取力量,誓要攻克难关的执着。

  原先简陋的工棚被连夜扩建,木梁上还残留着新鲜的锯痕,门口悬挂着一块新制的黑漆木牌,上面用朱红大字书写着 “格物致知,工战析验”,字体遒劲有力,透着一股钻研到底的决心。这里,便是叶梦珠奉林宇之命,在三日之内紧急组建的 “故障析验所”。棚内被划分成数个区域:一侧整齐码放着从 “破浪一号” 上拆解下来的零件,每个零件上都系着木牌,标注着编号、所属部位与故障描述;中间搭建了临时的绘图台,铺着几张宽大的羊皮纸,上面画满了密密麻麻的草图与计算公式;另一侧则摆放着熔炉与铁砧,几名铁匠正围着一块烧红的铁板,反复捶打塑形。

  没有责难,没有推诿,更没有相互埋怨。那艘几乎报废的 “破浪一号” 被数十根粗壮的缆绳拖回船台,船体上还残留着江水浸泡的痕迹,甲板上的裂缝清晰可见,却像一位负伤的功臣,接受着所有人最细致的 “解剖”。工匠们三人一组,戴着粗布手套,小心翼翼地拆解着每一个部件:扭曲变形的钢板被用撬棍慢慢卸下,烧得焦黑的线路被逐一梳理,破裂的密封垫被轻轻取下…… 每一块零件都被编号、记录、陈列,连一颗松动的铆钉都不放过。空气里弥漫着桐油的厚重、铁锈的生冷,还夹杂着一种前所未有的专注气息 —— 那是一群人朝着同一个目标发力时,才会有的凝聚感。

  叶梦珠挽着袖子,露出纤细却结实的小臂,上面沾着几点油污,头发用一根简单的木簪随意束在脑后,几缕碎发垂在脸颊旁,却丝毫不影响她的专注。她蹲在船台边缘,手指轻轻抚过一段严重变形的主轴,主轴表面还残留着高温灼烧的焦痕,弯曲处如同被无形的巨手拧过。周围围拢着数十名工匠,既有经验丰富的老铁匠、老木匠,也有年轻的学徒,大家都屏息凝神,等着她开口。

  “大家看这里,” 叶梦珠抬起头,声音清亮,带着不容置疑的专业,“这根主轴,并非材质不佳 —— 我们用的是百炼精铁,经得起风浪冲击。问题出在两处:一是力非其道,强而折之,结构承力计算有误,主轴与支撑架的连接点过于集中,受力不均,才会在高速运转中偏移;二是应急散热不足,长时间高温运转,金属受热膨胀,进一步加剧了变形。”

  她说着,快步走到绘图台前,拿起一根炭笔,在羊皮纸上飞快地画出主轴的受力分析简图:几条粗线代表主轴与支撑架,箭头清晰地标出受力方向与大小,变形处用红笔圈出,旁边还标注着简单的计算式。“解决之道,我琢磨了三个方向,” 她回头看向众人,眼神中带着征询,“一在强化支撑点,此处、此处,” 她用炭笔点了点图上的两个位置,“需加‘肋’—— 用厚铁板锻造出三角支撑肋,分散受力,就像人身上的筋骨,相互借力;二在引水为用,设计循环水冷套管,用铜管将江水引入,包裹主轴的高热区,让水流带走热量,避免金属过热膨胀;三在预留余量,关键接缝处,要留出细微的热胀缝隙,缝隙里填以浸油石棉与铜丝混编的弹性垫片,既能密封,又能容纳金属受热后的形变。”

  话音落下,棚内安静了片刻。以往,叶梦珠提出的 “新法子” 总让老工匠们觉得 “太玄乎”,可这次,她的分析有理有据,图纸上的线条简单明了,解决方案更是贴合实际,一听就懂。老船匠周师傅站在人群前排,花白的胡子微微颤动,他盯着图纸看了半晌,又走到那根变形的主轴旁,用手摸了摸支撑点的位置,脸上原本的顽固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信服。他沉吟片刻,上前一步,对着叶梦珠拱手道:“叶监造,您这法子可行!不过老朽有个小建议 —— 那水冷套管,若是只用铜管,怕经不起江水冲刷,不如在铜管外层再裹一层硬木,木头上刷上三层桐油,既能保护铜管,又能减少水流阻力,还能借着木头的隔热性,让水温升得慢些,散热更持久。”

  叶梦珠眼睛一亮,连忙点头:“周师傅说得极是!这正是我没想到的,您的经验比图纸上的计算更贴实际!就按您说的办,咱们把硬木与铜管结合,打造双层水冷套管!”

  一旁的年轻学徒阿力也凑了过来,挠了挠头说道:“叶监造,周师傅,那弹性垫片,除了浸油石棉和铜丝,能不能掺点麻线?我爹以前补船,用麻线混着桐油塞缝,防水又耐磨,说不定能让垫片更有韧性。”

  “好主意!” 叶梦珠笑着拍了拍阿力的肩膀,“咱们多试几种材料,对比着来,哪种效果好就用哪种!”

  棚内的气氛瞬间活跃起来,工匠们不再拘谨,纷纷开口提出自己的想法:老铁匠建议在支撑肋的连接处加铸防滑纹,增加稳定性;老木匠提议将主轴与船体接触的部位,用硬木包裹后再镶嵌铁皮,减少金属直接摩擦;年轻的技工则想到用废旧的铜片制作小型散热片,贴在主轴侧面辅助降温…… 叶梦珠一一记下,时而与大家争论细节,时而拿起炭笔修改图纸,原本只懂 “纸上谈兵” 的监造,此刻完全融入工匠之中,深入每一个故障的肌理,与大家一同寻找最 “土” 却也最有效的解决办法。

  失败的灰烬中,真正实用的知识开始如春笋般萌发。叶梦珠亲自执笔,每天深夜在灯下整理白天的讨论成果,结合工匠们的口述经验,补充具体的操作细节与改良建议。仅仅五日,一本厚厚的《“破浪” 试航弊案集录及匡正之法》便被迅速整理刊印。书册用粗糙的草纸装订而成,封面简单地写着书名,里面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一页页赤裸裸的问题 —— 附着零件照片(由擅长绘画的工匠手绘)、故障原因分析,以及一个又一个笨拙却有效的解决方案,甚至标注着 “某某工匠提出某某改良法,经测试可提升效果三成”。这本看似简陋的书册,却成了比任何圣贤书都更受匠人们珍视的 “宝典”,大家争相传阅,遇到不懂的地方,直接找到书中标注的工匠请教,船坞里掀起了一股 “学技术、解难题” 的热潮。

  数日后的清晨,改进后的二号锅炉被安装在一艘临时搭建的试验平台上,周围围满了船坞的工匠与学徒,连平时很少离开工段的周师傅都拄着拐杖,站在最前排。叶梦珠穿着一身利落的短打,亲自操作阀门,她的眼神专注而平静,只有微微握紧的拳头,泄露了她内心的紧张。

  “点火!” 随着她一声令下,司炉工迅速将火把投入炉膛,柴火 “噼啪” 作响,火焰很快窜起,**着锅炉内壁。压力表上的指针开始缓慢转动,一点点朝着上次事故的临界点攀升。周围的人群渐渐安静下来,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目光紧紧盯着压力表和锅炉的连接处,有人下意识地攥紧了衣角,有人甚至往后退了半步 —— 上次那令人心悸的撞击声、喷涌的蒸汽,还深深烙印在大家的脑海里。

  指针终于抵达临界点,停在了那个曾让所有人胆寒的数字上。然而,预想中的撞击声没有出现,锅炉稳稳地矗立在平台上,新加装的支撑结构纹丝不动,水冷系统的铜管外壁凝结着细密的水珠,清晰地证明着它正在有效带走热量。叶梦珠又缓缓将压力调高了两成,锅炉依旧平稳运行,只有轻微的 “嗡嗡” 声,那是蒸汽在管道内流动的声音,温和而有力。

  成了!

  不知是谁先喊了一声,人群中瞬间爆发出压抑已久的欢呼,如同积蓄了许久的洪水,汹涌而出。几名年轻的工匠激动地抱在一起,老周师傅浑浊的眼睛里泛起泪光,用袖子偷偷擦了擦;叶梦珠长舒一口气,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额头上的汗珠顺着脸颊滑落,在阳光下闪着光。这一次的成功,比任何初次的顺利都更让人激动 —— 他们不仅征服了冰冷的机器,攻克了棘手的技术难题,更征服了对未知的恐惧,打破了 “老祖宗的法子不能变” 的固有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