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手指,在键盘上缓慢而有力地敲击着,像一个严谨的雕刻家,在为这段历史,留下最后的、不容篡改的铭文。
他详细记录了崔东的制假工厂,是如何用劣质的工业废料,混合出足以致命的“毒水泥”;记录了刘广源的广源建材,是如何用“阴阳合同”和“狸猫换太子”的手法,将这些“建筑**”送上通往阳光工程的快车道;记录了质安科长魏建民,是如何在每一次收到贿赂后,精准地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为这条罪恶的供应链,打开最关键的“绿灯”。
他将所有涉案人员的口供、银行流水、通话记录、往来账目,像拼接复杂的拼图一样,严丝合缝地,嵌合在一起,形成了一条完整、闭环、无可辩驳的证据链。
报告的附件部分,内容更加触目惊心。
他附上了所有涉案工地的结构安全评估报告,那些由国内最顶级专家亲笔签名的文件,每一页,都像是对城市肌体的一次“CT扫描”,清晰地标注出了每一处“病灶”和“癌变”。
他还附上了加固方案的实施情况,用前后对比的高清照片,展现了那些“生病”的建筑,是如何经历一场痛苦的“外科手术”——被剥开皮肉,植入钢筋,再重新浇筑……那些新旧混凝土之间留下的、永恒的“伤疤”,被他特意用红色方框,标注了出来。
他觉得,这些伤疤,不应该被遗忘。它们,是这座城市,为了成长,所付出的、最惨痛的“学费”。
在报告的最后,他没有用那些慷慨激昂的、总结性的官样文章。
他只是,附上了一张照片。
那是他从一个年轻同事的电脑里找到的。照片的拍摄地,是“幸福家园”三期,那两栋最终被“建议整体拆除”的住宅楼前。照片上,一个刚刚搬进新家的小女孩,正用稚嫩的画笔,在小区广场的地面上,画着她眼中“最美的家”——有太阳,有笑脸,还有她和爸爸妈妈。
而在她身后,那栋承载了她所有梦想的、崭新的高楼,却像一个沉默的、身患绝症的巨人,静静地,等待着被爆破拆除的命运。
赵承平盯着这张照片,看了很久很久。
他感觉到一种巨大的、几乎要将他压垮的责任感。他知道,抓捕罪犯,只是完成了“治病”的第一步。而如何防止这座城市,再次“生病”,才是他,和所有执政者,未来将要面对的、更艰巨的课题。
凌晨五点,当第一缕晨曦,透过窗户,照亮他布满血丝的双眼时,赵承平终于,按下了“打印”键。
打印机开始低沉地轰鸣。一份厚达三百多页、重达数公斤的报告,被一页一页地,吐了出来。
赵承平亲手,将它装订成册。
当他把这份沉甸甸的报告,捧在手中的那一刻,他知道,一个时代,结束了。
而另一个,必须,由此开始。
案件,被正式移送司法机关。
那些曾经不可一世的罪犯和“保护伞”们,将会在法庭上,接受人民最终的、公正的审判。
赵承平的工作重心,正如他所预料的那样,迅速转向了“预防”。
市委、市**牵头,组织了一场高级别的“全市建设工程领域监管制度改革专题研讨会”。
参与者,涵盖了市发改委、住建局、规划局、质安总站,以及全市各大国有、民营建筑集团的负责人。
会议室里,气氛,庄重而微妙。
当赵承平,代表纪委监委专案组,走上发言席,开始介绍他草拟的那份《关于建立建设工程进场材料全流程追溯与双重检测监管体系的试行办法(草案)》时,他能清晰地感觉到,空气中,开始弥漫起一种无形的、复杂的阻力。
他详细记录了崔东的制假工厂,是如何用劣质的工业废料,混合出足以致命的“毒水泥”;记录了刘广源的广源建材,是如何用“阴阳合同”和“狸猫换太子”的手法,将这些“建筑**”送上通往阳光工程的快车道;记录了质安科长魏建民,是如何在每一次收到贿赂后,精准地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为这条罪恶的供应链,打开最关键的“绿灯”。
他将所有涉案人员的口供、银行流水、通话记录、往来账目,像拼接复杂的拼图一样,严丝合缝地,嵌合在一起,形成了一条完整、闭环、无可辩驳的证据链。
报告的附件部分,内容更加触目惊心。
他附上了所有涉案工地的结构安全评估报告,那些由国内最顶级专家亲笔签名的文件,每一页,都像是对城市肌体的一次“CT扫描”,清晰地标注出了每一处“病灶”和“癌变”。
他还附上了加固方案的实施情况,用前后对比的高清照片,展现了那些“生病”的建筑,是如何经历一场痛苦的“外科手术”——被剥开皮肉,植入钢筋,再重新浇筑……那些新旧混凝土之间留下的、永恒的“伤疤”,被他特意用红色方框,标注了出来。
他觉得,这些伤疤,不应该被遗忘。它们,是这座城市,为了成长,所付出的、最惨痛的“学费”。
在报告的最后,他没有用那些慷慨激昂的、总结性的官样文章。
他只是,附上了一张照片。
那是他从一个年轻同事的电脑里找到的。照片的拍摄地,是“幸福家园”三期,那两栋最终被“建议整体拆除”的住宅楼前。照片上,一个刚刚搬进新家的小女孩,正用稚嫩的画笔,在小区广场的地面上,画着她眼中“最美的家”——有太阳,有笑脸,还有她和爸爸妈妈。
而在她身后,那栋承载了她所有梦想的、崭新的高楼,却像一个沉默的、身患绝症的巨人,静静地,等待着被爆破拆除的命运。
赵承平盯着这张照片,看了很久很久。
他感觉到一种巨大的、几乎要将他压垮的责任感。他知道,抓捕罪犯,只是完成了“治病”的第一步。而如何防止这座城市,再次“生病”,才是他,和所有执政者,未来将要面对的、更艰巨的课题。
凌晨五点,当第一缕晨曦,透过窗户,照亮他布满血丝的双眼时,赵承平终于,按下了“打印”键。
打印机开始低沉地轰鸣。一份厚达三百多页、重达数公斤的报告,被一页一页地,吐了出来。
赵承平亲手,将它装订成册。
当他把这份沉甸甸的报告,捧在手中的那一刻,他知道,一个时代,结束了。
而另一个,必须,由此开始。
案件,被正式移送司法机关。
那些曾经不可一世的罪犯和“保护伞”们,将会在法庭上,接受人民最终的、公正的审判。
赵承平的工作重心,正如他所预料的那样,迅速转向了“预防”。
市委、市**牵头,组织了一场高级别的“全市建设工程领域监管制度改革专题研讨会”。
参与者,涵盖了市发改委、住建局、规划局、质安总站,以及全市各大国有、民营建筑集团的负责人。
会议室里,气氛,庄重而微妙。
当赵承平,代表纪委监委专案组,走上发言席,开始介绍他草拟的那份《关于建立建设工程进场材料全流程追溯与双重检测监管体系的试行办法(草案)》时,他能清晰地感觉到,空气中,开始弥漫起一种无形的、复杂的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