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在凌晨一点半,它像一头疲惫的巨兽,缓缓驶入了一片被荒草和黑暗彻底吞噬的区域。
那里,就是地图上标记的,第三水泥厂旧址。
隔着老远,赵承平就能看到那几座如同怪兽般矗立在夜色中的、巨大的水泥筒仓的黑色剪影。工厂的围墙,出乎意料的高,上面还盘绕着一圈圈泛着寒光的、崭新的带刺铁丝网。唯一的大门,是那种厚重的、电动的铁制伸缩门,此刻,正紧紧关闭着。
货车在门口停下,闪了两下远光灯。几秒钟后,那扇沉重的铁门,在一阵刺耳的摩擦声中,悄无声息地,向内滑开了一道仅容一车通过的缝隙。货车迅速驶入,铁门,又立刻,严丝合缝地,关上了。
整个过程,不到一分钟。没有灯光,没有人影,仿佛是黑暗,自己张开了嘴,吞噬了这辆车。
赵承平将车停在了一公里外的一处废弃农舍后面,拿起了军用级的夜视望远镜。
他看到,那座工厂,如同一座孤岛,或者说,一座戒备森严的监狱。它虽然破败,但所有的窗户,都被厚厚的铁皮,从内部封死,透不出一丝光亮。几个关键的制高点上,隐约可以看到有类似红外摄像头的反光点,在夜色中,如同一只只窥探的红色眼睛。
“防御工事做得很专业。”老冯放下望远镜,语气凝重,“这不是一般的小作坊。他们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
那一晚,他们什么也没有做,只是像蛰伏的猎人一样,静静地,观察着自己的猎场。
接下来的三天,变成了一场极致耐心的、熬鹰般的监视。
他们在一个距离工厂直线距离约八百米的小山坡上,找到了一处被植被完美掩护的、绝佳的观察点。在这里,他们架起了带有热成像功能的高倍率摄像机,和能够捕捉微弱声音的定向拾音器。
白天的工厂,是一座真正的“死城”。除了风声,听不到任何声音。
然而,每当午夜十二点的钟声敲过,这座“死城”,就会像被某种神秘力量唤醒的活尸一样,开始它诡异的“呼吸”。
第一晚,凌晨一点,那扇铁门再次打开。
这次,是两辆没有牌照的、小型的平板拖车,从里面开了出来。车上,码放着一排排用黑色帆布严密包裹的、长条形的货物。从其轮廓和重量来看,正是他们急需出货的“劣质钢筋”。
第二晚,来访的“客人”,变了。
一辆大型的、槽罐车,在深夜两点,悄无声地,倒车进了工厂。一个小时后,它空着车,又悄无声息地,离开了。
“这是在输送原材料,”赵承平通过热成像仪,清晰地看到,那辆槽罐车在进入工厂后,车体的温度,有明显的变化,“水泥、或者其他粉状添加剂。”
而最诡异的,是第三晚。
那一晚,先后有三辆不同的、密闭的厢式货车,在不同的时间段,分别进入了工厂。
第一辆车,进去时,车身很重,悬挂被压得很低。出来时,却变得很轻。
第二辆车,恰恰相反。进去时很轻,出来时,却变得很重。
第三辆车,则是在厂区里,待了足足三个小时,才空着车离开。
由于工厂围墙很高,从外面看不清里面的具体情况。
赵承平的请示报告,连夜送到了王副书记的案头。
报告中,没有冗长的分析,只有那张触目惊心的行车轨迹图,几张经过放大的、模糊但依然能辨认出车辆进出规律的监视照片,以及他最后用加粗黑体写下的结论:“……综上所述,北郊第三水泥厂旧址,极大概率为该犯罪网络的核心生产、加工、及伪装窝点。其组织之严密,规模之庞大,远超预期。为避免打草惊蛇、证据转移,我建议,立即联合市场监管部门,启动最高等级的突击执法程序,代号:‘雷霆’!”
那里,就是地图上标记的,第三水泥厂旧址。
隔着老远,赵承平就能看到那几座如同怪兽般矗立在夜色中的、巨大的水泥筒仓的黑色剪影。工厂的围墙,出乎意料的高,上面还盘绕着一圈圈泛着寒光的、崭新的带刺铁丝网。唯一的大门,是那种厚重的、电动的铁制伸缩门,此刻,正紧紧关闭着。
货车在门口停下,闪了两下远光灯。几秒钟后,那扇沉重的铁门,在一阵刺耳的摩擦声中,悄无声息地,向内滑开了一道仅容一车通过的缝隙。货车迅速驶入,铁门,又立刻,严丝合缝地,关上了。
整个过程,不到一分钟。没有灯光,没有人影,仿佛是黑暗,自己张开了嘴,吞噬了这辆车。
赵承平将车停在了一公里外的一处废弃农舍后面,拿起了军用级的夜视望远镜。
他看到,那座工厂,如同一座孤岛,或者说,一座戒备森严的监狱。它虽然破败,但所有的窗户,都被厚厚的铁皮,从内部封死,透不出一丝光亮。几个关键的制高点上,隐约可以看到有类似红外摄像头的反光点,在夜色中,如同一只只窥探的红色眼睛。
“防御工事做得很专业。”老冯放下望远镜,语气凝重,“这不是一般的小作坊。他们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
那一晚,他们什么也没有做,只是像蛰伏的猎人一样,静静地,观察着自己的猎场。
接下来的三天,变成了一场极致耐心的、熬鹰般的监视。
他们在一个距离工厂直线距离约八百米的小山坡上,找到了一处被植被完美掩护的、绝佳的观察点。在这里,他们架起了带有热成像功能的高倍率摄像机,和能够捕捉微弱声音的定向拾音器。
白天的工厂,是一座真正的“死城”。除了风声,听不到任何声音。
然而,每当午夜十二点的钟声敲过,这座“死城”,就会像被某种神秘力量唤醒的活尸一样,开始它诡异的“呼吸”。
第一晚,凌晨一点,那扇铁门再次打开。
这次,是两辆没有牌照的、小型的平板拖车,从里面开了出来。车上,码放着一排排用黑色帆布严密包裹的、长条形的货物。从其轮廓和重量来看,正是他们急需出货的“劣质钢筋”。
第二晚,来访的“客人”,变了。
一辆大型的、槽罐车,在深夜两点,悄无声地,倒车进了工厂。一个小时后,它空着车,又悄无声息地,离开了。
“这是在输送原材料,”赵承平通过热成像仪,清晰地看到,那辆槽罐车在进入工厂后,车体的温度,有明显的变化,“水泥、或者其他粉状添加剂。”
而最诡异的,是第三晚。
那一晚,先后有三辆不同的、密闭的厢式货车,在不同的时间段,分别进入了工厂。
第一辆车,进去时,车身很重,悬挂被压得很低。出来时,却变得很轻。
第二辆车,恰恰相反。进去时很轻,出来时,却变得很重。
第三辆车,则是在厂区里,待了足足三个小时,才空着车离开。
由于工厂围墙很高,从外面看不清里面的具体情况。
赵承平的请示报告,连夜送到了王副书记的案头。
报告中,没有冗长的分析,只有那张触目惊心的行车轨迹图,几张经过放大的、模糊但依然能辨认出车辆进出规律的监视照片,以及他最后用加粗黑体写下的结论:“……综上所述,北郊第三水泥厂旧址,极大概率为该犯罪网络的核心生产、加工、及伪装窝点。其组织之严密,规模之庞大,远超预期。为避免打草惊蛇、证据转移,我建议,立即联合市场监管部门,启动最高等级的突击执法程序,代号:‘雷霆’!”
